智汇八桂风帆劲,向海图强破浪行。近年来,广西以真抓实干的作风,加快推进海洋强区建设,2024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2580.9亿元,全区海洋经济呈现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增长动能持续蓄积、创新能力逐步提升的良好态势。
为挖掘广西沿海城市高质量发展亮点成效,4月17—20日,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主办,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党委讲师团、“学习强国”广西学习平台共同策划推出的《沿着海岸看中国·广西篇》系列融媒体报道活动正式启动。循着祖国南端蜿蜒绵长的海岸线,广西日报、广西广播电视台以及北海、防城港、钦州等区市主流媒体记者走进沿海三市,通过“沉浸式直播+互动短视频+AI长卷+图文报道”全媒体矩阵,呈现广西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的生动实践。
“我们是在《流浪地球》片场吗?太震撼了!”4月17日,记者走进平陆运河宏大的施工现场,瞳孔瞬间被铺展至天际的“钢铁丛林”所占据——超90米高的塔吊如巨神兵阵列,钢铁巨臂刺破氤氲朝雾,重型卡车如钢铁洪流奔涌……电影的科幻场景正照进现实。
31个月开挖2.8亿立方米土石方,浇筑412万立方米混凝土……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平陆运河以727亿元投资、134.2公里黄金水道连通西江航运干线与北部湾海域,其速度与实力的背后是一次次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与此同时,智慧是运河的“最强大脑”,数字孪生平台让运河从物理世界跃入数字空间,239个摄像头与18座水文站编织成实时监测网,台风预警、船舶定位、人员救援,一切尽在掌控。
从凿山引水壮举到数字孪生智慧,广西架起内陆与海洋的超级链接,中国基建“千里江山图”呼之欲出。2026年,平陆运河建成通航后,将为我国西南地区开辟出运距最短、最经济、最便捷的出海通道,这条数字运河将托起海洋经济新未来。
智慧与深蓝碰撞,广西新质生产力浪潮正奔涌向前,不仅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中国答案,还以全新方式点亮八桂大地,同时也温暖着万家灯火。
每一粒沙都是未来的伏笔,新质生产力让北海开启跨越亿万年的追光之旅。蓝天、白云、沙滩,在北海,你可不要小看这些沙子,因为它是石英砂,含硅量达99.5%以上,也许你家的灯光有一盏是它点亮的。像这样高纯度的石英砂,北海已探明的储量超过20亿吨。
从一粒沙到光伏组件的神奇蜕变,就在30公里半径内完成,利用优质的石英砂资源,北海正在打造中国光伏之城。2019年以来,北海市已建成5条光伏玻璃生产线,投产产能规模位居全国前三,出口东盟占比超50%。
碧波荡漾的北部湾上,83座白色巨型风电机组错落矗立,与红树林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2024年1月28日,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A场址工程实现首批机组并网发电,这是我国西南地区首个、广西首个海上风电项目,来自北部湾上空绵绵不绝的海风,每年产生上网电量超20亿千瓦时,可满足近200万户家庭的基本用电。
在离岸16公里的海面上,工程师用卫星+5G+WiFi搭建智能管理系统,实时监控风力发电机状态,甚至能远程“诊断”故障。海上升压站还配备了智能巡检机器人,24小时“爬”遍设备,比人工效率提升3倍。防城港通过技术创新、引入新质生产力,实现有人值守到无人值守的跨越,为全球复杂海上风电运维提供可复制的“广西方案”。
“看!那里有白鹭在觅食!”4月18日,记者走进北海市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一望无际的红树林在风中摇曳生姿,不远处,一群白鹭或栖息于滩涂,或展翅于林间。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团、游客漫步其中,感受着这里的生态蝶变。
近年来,北海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确立“生态立市”战略,逐“绿”前行,在北部湾畔绘出了一幅美丽生态新画卷。守好绿水青山,才能换来金山银山。目前北海市红树林面积超过4700公顷,位居广西第一、全国第二,金海湾红树林每年接待游客量达40万人次。
全面推行“湾长制”、冯家江入选“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北海红树林保护是广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激活向海图强之路的一个生动缩影。“随着良好生态成为北海的亮丽名片,北海将把生态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北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莫绍莲表示。
除了看得见的绿色,还有看不见的绿色电力。在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记者感受到了绿色引领、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从这里发车,18个省(区、直辖市)73个市的货物“一键直达”东盟,2023年进口通关时间比2017年快了78%,出口更是“秒通关”。
作为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这个“硬核”港口除了“黑科技”,还有绿色新能源的助力。钦州港积极打造智慧绿色港口,通过光伏发电系统,不仅自给自足,还能反哺电网,无人驾驶的智能导引运输车(IGV)也“喝”上了绿电,实现“零碳漂移”。2030年前,港口用电将实现100%绿电供应。
钢铁的炽热与清洁能源的冷冽在防城港碰撞出工业文明的崭新范本。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是广西首家千亿元民企,现代化的厂房每年生产上千万吨钢材,却不见污染、没有异味,碧海蓝天依旧,彻底打破了人们对钢铁厂“浓烟滚滚”的刻板印象。
“黑科技”就藏于一座绵延800米、形似“钢铁巨鲸”的大棚,这是西南地区首座全封闭原料大棚,可容纳150万吨原料,105个粉尘监测点和智能雾炮系统,抑尘效率高达99.7%。同时,无人堆取料机依靠北斗定位,每天精准投喂15万吨原料,回收的矿粉利用率也达到99.7%,真正实现绿色生产。
“您好,能帮我们拍张照吗?”4月18日,在防城港市东兴市中越界河风景区的零公里纪念坛前,游客热情高涨,纷纷拍照留念。G219国道既是自驾之旅的起始点、海陆交汇点,也是人们对祖国深情告白的地方,被称为从海誓到山盟的跨越点。
围绕零公里纪念坛,周边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独弦琴、京族服饰等京族文化在科技、潮流的融合创新中焕发光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入体验当地文化,为海洋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G219国道防城港段正以“陆海新通道+文旅+爱国教育”融合示范带为依托,在产业向“新”而行的道路上大步迈进,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书写着边海发展的崭新篇章。
北海的蔚蓝大海,孕育了被称为“天下第一珠”的南珠。小珍珠、大产业。每年,国内有超一半的海水珍珠从这里出发运往全国各地。随着南珠传统养殖技艺的提升,“中国智慧”正让千年珍珠焕发时代光彩。
“插核是南珠传统养殖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决定了南珠的品质及收成。”南珠传统养殖技艺第四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梁菊萍介绍,稳、准、快是插核技术的关键,她们创新研发了“一贝多珠”技术,分裂的细胞能达十几颗珍珠。
因海水养殖人工成本很高,并且受自然条件影响不可控,北海黑珍珠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探索海水陆养,通过仿造海水的生态,在陆地上养珍珠,这种养殖方式可以大大提高珍珠的品质和数量,未来有望全面推广。在海洋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北海珍珠以标准筑基,以创新破局,让千年珍珠文化得以焕发新生。
钦州是全国最大的蚝苗养殖基地,全国70%的蚝苗产自钦州。在茅尾海海域,大蚝也能“住”进黑科技“房子”。这里投入了一批新型蚝排,采用HDPE高分子材料制成,寿命达20年,可抵御14级台风,能让大蚝享受生态养殖VIP的待遇。如今,随着龙门大桥连接上钦州港与龙门港,就像打开了钦州的“任意门”,物流加速、产业振兴、区域联动……向海经济“新顶流”呼之欲出。
龙门大桥的开通,将防城港至钦州港车程缩短至25分钟,带来大量客流,促进了龙门港镇“蚝旅融合”发展,催生海上观光、生态厨房等新业态,渔家乐、海上民宿更是火爆。龙门港镇2000余名渔民正从“靠海吃海”转向“靠海兴旅”。目前,钦州大蚝的全产业链产值已近120亿元,带动10万人端上了“蚝”饭碗。
“广西之行”从广西沿边公路起点零公里纪念坛启程,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画轴徐徐展开,看西部陆海新通道巨龙腾跃,看广西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全景展现开放广西、奋进广西、团结广西。《沿着海岸看中国·广西篇》系列融媒体报道活动自4月17日播出后,在广西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在短短4天时间,全网总阅读量超1000万,总点赞数超过21.5万,直播节目全网观看量超过50万。
今日之广西,牢记嘱托、乘势奋进,八桂儿女逐梦深蓝,向“新”发力,逐“质”而行,奏响向海图强“新”乐章。(记者宾士雄、杨康、罗继梅)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